引言
自2023年始,我们带着“小犀牛”后装自装卸式垃圾车样机,从深圳的城中村驶向南京的老街巷,从苏州的园林小区开进成都的宽窄巷子。这一路,不为展示,只为倾听——倾听每一处环卫作业现场最真实的声音,只为让“小犀牛”朝着更高标准的产品目标扎实迈进。
客户的反馈,是一把精准的尺子,丈量出样车与设计目标之间的“缺口”:作业效率有待提升、可靠性尚需突破……这些来自街巷的“抱怨”,正是技术团队打磨“小犀牛”最珍贵的“研发密码”。
——盈峰环境"小犀牛”项目经理A
01
密闭攻坚
垃圾箱装上 “双重密封锁”
垃圾转场运输时的 “二次污染”,是客户提得最频繁的痛点之一。“必须彻底解决飘洒问题!”——这成了“小犀牛”团队的一致决心。
然而,十余次方案讨论下来,我们始终未能找到可靠的解决方案。真正的转机,出现在一次头脑风暴例会上:“我们能不能让压缩机构兼具密封功能?就像人的手,既能用力推压,也能完整闭合。”
这个看似简单的比喻,瞬间打开了新的设计思路。我们重新定义压缩机构,让刮板和滑板在完成基础的压缩作业功能之外,赋予密闭功能,使其能够一键操作实现对垃圾箱的尾部密闭,杜绝垃圾飘洒。
思路虽清晰,实现之路却充满挑战。在原型测试阶段,密封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团队针对密闭角度、控制逻辑、液压系统参数等关键变量,经过数百次精细调试、测试,最终实现“零飘洒”。
同时,我们借鉴船舶设计理念,采用船型密封结构和流体导向技术,彻底杜绝滴漏问题。
02
空间魔法
尺寸限制中挖掘潜能极限
“要装得多,还不能卡巷口”—— 背街小巷的作业场景,给“扩容”出了道难题,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只是把车做大。
经过多轮激烈讨论,我们最终决定:重新设计垃圾箱。这背后是结构和动力系统的重新设计。通过优化垃圾箱截面尺寸、综合分析整车质心、视野、通过性、承载及梁上空间利用率,我们先后画了20多版图纸,每版都要过一遍 “仿真关”:结构强度、刚度、可靠性……反复优化出最合理的垃圾箱。
经过数月调整模型——当60个240L标准垃圾桶装载的垃圾可以完全塞进“小犀牛”时,我们知道这“空间魔法”成了!
“跟原来一样灵活,装得却多了!”通过精细的空间优化,实际装载量提升3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压缩力“偏软绵”的问题,同样让项目组下了不少功夫。“为什么压缩机构使不上劲?”我们带着问题蹲守垃圾站,跟着压缩循环计数,样车测试显示压缩密度比研发目标低20%——不是动力不够,是力的传递路径有问题。
我们推翻了原结构方案,重新布置压缩机构受力点,动力系统也全面升级。
可“劲儿大了”,结构得扛得住——模拟满载垃圾的重压、垃圾反弹的膨胀、甚至硬物的局部冲击……小到单个螺栓的强度校核,大到整块压缩板的厚度优化,我们把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算得明明白白,直到所有结构都核算到足够安全。
看着松散垃圾被牢牢压实,测试员忍不住喊出声:“这力道!太扎实了!”
那一刻,我想起环卫工老陈抱怨样车干活 “软绵” 时的无奈,突然觉得,这阵子熬的夜、改的图,都值了——“小犀牛”终于有了 “能扛活的腰”。
03
可靠性突破
给设备打造“长寿”基因
“不够耐用”——面对运动机构过快磨损的顽疾,我们认为零敲碎打的改进无济于事。要从根上解决,就得 “死磕”精度!
通过优化结构件工艺方案,我们将焊接件尺寸精度标准提升了2个等级,并重新开发工装,从源头上保证了装配精度。最终根据测试数据推算,运动机构寿命相比此前提升了3倍。
但光“耐用” 还不够,维护也得方便!我们创新性地采用模块化装配设计,关键单元实现了独立拆装与替换,维修时间平均减少40%。
04
极限验证
用数据和口碑说话
为了确保产品万无一失,我们同时生产了多台样车,分别用于厂内可靠性试验、极端工况测试和客户实地验证——只有多维度并行验证,才能让客户用得踏实!
直到“极限”试验成功——举升2000次、压缩循环20000次、翻桶机构40000次,我们甚至觉得这已不是在测试设备,而是在测试我们的个人意志。
实验场的成功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试金石”在一线作业现场。2025年初,多台“小犀牛”样车分别送到北京、长沙、南京、深圳等项目现场,开启为期3个月的实地验证。
结果令人振奋:装载能力提升33%,比预期目标还高出5%,获得客户“这是我用过最好用的自卸式垃圾车”好评。
从样机的“待改进”,到如今的“最好用”——“小犀牛”的蜕变,源于对每个痛点的深入剖析,对每个技术细节的精心打磨。
我们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把每个痛点拆解成具体问题,一个个攻克;把每个细节反复打磨,直到完全符合客户期待。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在环卫装备的赛道上坚定前行。因为我们深知,客户需要的不仅是一辆环卫车,更是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好伙伴"。
这,就是盈峰环境始终践行的“匠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