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装配工到“应急尖兵”的逆袭之路
记徐工铲运装配分厂北线工段装配钳工 刘楚平
在车间里,机器轰隆作响,生产线不停运作,刘楚平正弯着腰,熟练地吊装前车架上的翻斗油缸。这个1995年出生的小伙子,在装配线上一干就是12年。从当初啥都不懂的“菜鸟”学徒,到现在人人佩服的“技能大拿”,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拼劲和爱琢磨的思维。
扎根一线,笨功夫练出真本事
2016年刚进厂那会儿,刘楚平可没少挨“打击”。装配线节奏快,师傅们手脚麻利,他却手忙脚乱,常常卡在工位上,耽误了进度,心里又急又愧。工段长看在眼里,拍拍他肩膀说:“别急,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是要肯下功夫。”
这句话刘楚平记住了,他开始“笨”办法上阵:上班时遇到问题就记在小本子上,休息时跟老师傅和工友们唠嗑取经,下班后自己反复琢磨操作要领。别人干完活歇着了,他还蹲在设备旁比划动作。几个月下来,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手上的活儿却越来越顺溜。慢慢地,他不但跟上了节拍,还成了工位上的“顶梁柱”。
“没啥窍门,就是多干、多问、多想。”刘楚平说得实在,“铁杵磨成针,你不磨,它永远是根铁棒。”
爱动脑筋,小改动带来大效率
刘楚平不光肯干,更爱琢磨。他总说:“干活不能光用手,还得动脑。”这话真不是白说的。
随着高端车型市场需求激增,XC958U车型的订单越来越多,生产任务紧,但前车架装配的节奏却莫名其妙慢了下来。别人觉得是设备问题,刘楚平却盯上了那个又大又沉的大蓄能器——装起来费劲,空间还挤,一不小心就磕了碰了。
“能不能换个更灵巧的?”他心里冒出了这个念头。第二天就主动找技术、工艺的同事聊,反复比对空间、流程、安全性。最后,他提出一个“以小代大”的“土办法”:用两个小蓄能器的组合替代单一的大蓄能器,精准适配前车架的狭小装配空间,分散安装。别看这改动不大,效果却立竿见影——操作难度大幅降低,安装过程更顺畅,分散式布局从根本上杜绝了磕碰隐患,优化后该产品单工序装配节拍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
“小个子也能办大事。”刘楚平笑着说。这招“以小代大”后来还被推广到了其他车型,成了车间里的“经典案例”。
临危受命,硬生生练成“应急王”
2025年7月,刘楚平接到一个“意外任务”:代表事业部参加徐州市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技能大赛。这可是个全新领域,跟他干了十几年的装配八竿子打不着。
“去!咱不怕新东西!”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训练场温度高达40℃,太阳晒得钢板发烫。比赛项目叫“层层堆叠”和“穿针引线”——用动臂吊着一根细钢针,穿过直径只有10毫米的螺母孔,还要在晃动中完成多层叠放,差一毫米就算失败。这活儿,比绣花还精细。
别人练一遍就喊累,刘楚平一天练几十遍。为了看清目标,他灵机一动,用红漆笔在钢针上涂了个标记,一眼就能对准;面对机械臂细微震动的痛点,他独创了“呼吸同步法”,吸气稳住,屏气操作,把误差死死控制在0.5毫米以内。
决赛那天,全场安静。刘楚平稳稳操控机械,钢针轻轻一穿,精准入孔!现场爆发出一阵惊呼。最终,他在13支队伍、26名选手中杀出重围,一举拿下第一名!
“我就是个干活的,但活儿干到哪,心就得跟到哪。”刘楚平说这话时,语气平静,眼里却闪着光。
掩卷有感
十二载春秋坚守,从一名普通装配工成长为“应急先锋”,刘楚平走过的每一步,节奏不算快,却格外坚实有力。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徐工人对“兢兢业业”最生动、最朴实的诠释,即便身处最平凡的岗位,只要愿意苦干、深钻、善思,一样能干出名堂,一样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