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央视《新闻联播》画面:全国劳模张帅坤(中间第一排左3)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
铁建重工一级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张帅坤,隆昌公司供应保障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刘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张帅坤
把盾构机越做越大
江苏南通,长江入海口北翼,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国产超大盾构机“江海号”,由北向南开启穿江潜行。为了成功“洞穿”长江,张帅坤带领团队量身定制“江海号”,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
“江海号”长145米,总重约5000吨,不仅块头大,而且武力高。
“研制团队针对刀盘刀具、主驱动、推进、同步注浆等九大系统进行创新攻关,确保设备在工程中安全、高效、智能掘进。”研制团队负责人张帅坤说,“江海号”的刀盘可切削土石,“牙口”相当锋利,主驱动配置的可伸缩功能,可以有效实现脱困,同时还搭载了智能化装备系统,在开挖作业中做到全域感知。
17年前,张帅坤还是一名盾构机司机,用的是进口的“洋盾构”。进口设备花了“天价”,交货周期长达两年,服务也跟不上,哪怕一颗螺丝钉损坏,都要被外国人掣肘。如今,张帅坤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实现自主化、产业化,使国之重器不再受制于人。
在铁建重工研发大楼的档案室里,存放着1.5万多张盾构机设计图纸,这里面就有着张帅坤的创新足迹。
2010年,张帅坤接下研制国内首台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的任务,他带着团队从一张张图纸着手。那时,在办公室的角落里,张帅坤总放着一个行李箱,便于随时出发。“好的设计方案,不能只在实验室里研究,必须深入一线把握细节。”他说。
埋头磨一刃,一朝锋芒出。2013年,国产首台6米级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机“行健号”成功下线。那一刻,张帅坤激动万分:“这只是起点,我们可以把中国盾构机做得更大。”
此后,从“中原一号”“望京号”,到“深江1号”“京华号”,从8米级、10米级,到14米级、16米级,张帅坤和团队把盾构机越做越大。“在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下,国产盾构机快速发展,实现从替代进口到走出国门。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产盾构机,在地下空间建设中贡献新质生产力。”张帅坤自信坚定。
刘伟
“小巨人”企业的转型先锋
通过大胆创新,主动求变,在国内铁路行业率先探索应用机器人生产弹条的路子,这是刘伟的“成名作”。刘伟瞄准铁路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革新,助推企业轨道交通高端零部件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009年初,隆昌公司启动弹条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刘伟肩负建线使命。他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推翻、改进方案,历经一个月时间,敲定可行性方案。为确保成功建线,刘伟查阅海量资料,钻研相关配套机构的设计要点,在国内率先实现高铁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的自动化,单条产线年产量超1500万件。
2015年,刘伟再次领命,担任隆昌公司新园区建设的工艺优化筹备组组长,负责生产线布局设计、工艺优化。他带领组员学习德国工业4.0理论、数字化工厂相关软件、6S管理模式和各种标准等。团队先后完成建设了设备自动化恒压集中冷却系统和动车组粉末冶金闸片、预应力锚杆等自动化生产线及工厂智能制造在线监控系统。
目前,隆昌公司建成了数字化指挥中心,实现数据共享化、生产流程自动化、系统集成一体化、生产指挥可视化和分析决策科学化,这些都是基于系列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
如今,以刘伟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发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创新攻关132项、创新成果35项,累计获授权发明346项,为隆昌公司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夯实了技术基础。
劳动最光荣!张帅坤、刘伟展现出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爱国心、创造力。铁建重工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新征程上奋勇拼搏,书写属于大国重器的奋斗篇章,共同创造企业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