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产业”双重赋能
“垒知上海科创园”解码NO.5
对于一家寻求长远发展的科技企业而言,选择园区,更是选择一位能够并肩成长的“产业合伙人”。面对研发成本、市场对接、产业配套等现实焦虑,企业期待园区将“单打独斗”转为“组团发展”。
立足于这一需求,上海垒知科创园依托垒知集团在建筑科研与新材料领域的深厚积淀,助力入驻企业融入产业链、加速创新转化。这不仅是“空间+产业”双重赋能的创新共同体,更是企业最“懂行”的邻居!
01
空间精准匹配,让企业“拎机入驻”
不同的产业内容进入的是不同的平台。对于科技开发、智能制造、数字转型、环保科技等领域的研发与中小规模试产型企业,为其精密仪器与专用设备匹配一个合规、稳定且高效的空间,是保障研发进度与控制成本的关键。
上海科创园在规划建设阶段,即针对此类企业的实际工艺需求,在高荷载、大层高与专业化管线系统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设计,支持企业实现快速入驻与平稳运营。
01
楼板荷载
园区的科研楼群楼板荷载普遍达到4-5kN/m²的标准,远高于普通办公楼2.5kN/m²的荷载标准,并配有最高载重1800kg的货梯。
楼板、货梯的荷载规划,是出于使用中型实验设备、重型操作台、组装线及高密度仓储的考虑。许多专精特新企业所需的设备,安置时需要考虑房屋地面的承重能力,特别要注意每平方米所能承受的重力。普通写字楼无法满足设备的存放要求,而垒知科创园正为企业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02
楼层净高
园区科研楼层高普遍在3.5米至5.4米之间,不仅能确保大型设备能安装到位,还能避免因高度限制影响设备功能或后期改造,满足了新材料、智能装备企业“设备上楼”的核心需求。
许多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设备不仅是“重量级”的,更是“高大型”的,且在运行时会产生热量或振动,需要安装吊顶式通风管道、大型通风橱、多层设备架等辅助设施,足够的净高为设备正常运作和维护提供了必要条件。
03
配套管线
预埋管线是园区的“隐形动脉”,决定了企业未来十年能否灵活接入、高效运转。建造阶段,垒知科创园还对标准化、模块化的基础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和预埋,意味着企业无需进行破坏性的基础工程改造,其核心设备便可快速就位、接入系统,从而将漫长的筹备周期和不确定的改造成本压缩至最低。
02
生态内外循环,打通市场壁垒
酒香也怕巷子深,创新企业如何寻找初始用户验证技术、匹配精准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垒知上海科创园构建了一个“内外双循环”的产业生态,让市场对接不再“大海捞针”。
01
“垒知圈”
内部生态的核心是垒知集团自身的产业深耕。旗下科之杰集团作为全国外加剂行业头部企业,庞大的客户网络叠加建研家平台积累的上下游供应链,构成了一张清晰的产业需求地图,入驻企业的技术或产品,有望率先在垒知体系内获得宝贵的首批应用场景与一线反馈。
同时,垒知·上海健研检测集团将作为重要技术平台融入园区生态,其在工程监测、环保监测等领域的专业能力,可为新材料、智能建造、环境科技等企业提供权威、便捷的检测验证服务。
为了促成更频繁的碰撞与合作,3号楼配备的专业多功能厅,为企业发布新品、举办技术论坛提供了高规格的舞台;对于集团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及创新业务板块,园区亦可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定制化入驻方案。在这里,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一次次交流与展示中,快速走向市场。
3号楼垒书可为企业提供共享食堂、会议室等
02
“宝山圈”
入驻于此,企业还将无缝接入一个更大的共享生态圈--宝山高新区。选择这里,就等于进入一个拥有2700多家企业、以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圈层,天然成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张江宝山园) 的一员,无缝对接“科创30条”、“黄金十条”等专项政策,享受真金白银的支持。
突破技术可以是行业领军的下一个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可以为智能制造龙头提供支撑;创新药研发之路,将从与上药康希诺、艾博生物等比邻而居开始……宝山高新区“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的产业定位,与垒知科创园的发展方向高度同频,企业“理想客户”集群,就在方圆几公里内。
目前上海宝工园已进驻企业上千家
如果说,选择宝山高新区,是选择了一片肥沃的产业土壤,那么选择垒知上海科创园,则是选择了这片土壤上养分最足的“黄金苗圃”。当创新成为共同的基因,当协同化为自然的生态,企业的下一个突破性成长,正始于此!